【404文库】三联生活周刊|河南60年一遇“烂秋雨”:农户夏天抗旱救活的庄稼,泡烂在地里

夜幕孤行

Active member
“黄河流沙”变成了“三联生活周刊”,这次是关于“ autumn rain ”的题目。

极端天气频繁侵袭,农户们经过多年经验逐渐失去耐受,脆弱也无法避免。

近四十天,这个省份被浸淫在连绵的阴雨之中。根据河南省气象台的数据,全省平均降水量达到了349.6毫米,这比常年同期偏多了2.6倍,是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最高值。

正是玉米和花生等作物丰收的时节,农户们冒着雨来抢收,但多数时候还是被淹在地下,发霉长芽。极端天气频繁侵袭,农户们过往的经验逐渐失去耐受,脆弱也无法避免。

张秀是南阳市社旗县郝寨镇的一个农户,他种了70多亩地玉米,但这次的庄稼损失很难计算出来,有多少钱都难以计算。他只知道,“赔都赔得不得了”。

10月17日,张秀从家里望出去看到“沟满河平”,大雨不止,大部分田间道道深沟涨起水,漫溢出来。“下得满满的,都分不清哪个是路哪个是沟了”。

进入9月以来,这个省份就被浸淫在连绵的阴雨之中,40多天了。对于起初几阵雨,农户们是有些高兴的,但到了9月中旬,玉米成熟该收割了,雨却还在下,眼看着玉米杆子泡在水里,叶片变得枯黄,剥开外皮露出的玉米棒子已经发霉长毛。张秀开始着急,她等不到放晴,冒着雨和老公婆婆掰完了一亩多地的玉米。

阴雨天还在持续,张秀家还没来得及收剩下的29亩玉米,紧接着,花生也在9月下旬成熟了。为了不让花生全部沤烂在地里,她们只好先去收更值钱的花生。

土壤过湿,轮式收割机的轮胎会陷进地里,惯常的机械化作业此时不太行得通,很多农户只能自己徒手收割。张秀穿着胶鞋踩进花生地里,半条腿深的泥巴一下子灌进鞋里,感觉一只脚有四五斤重,走不了路,只好脱掉鞋子光脚下地。也没法蹲坐,张秀只能弯着腰一株一株费力把裹着泥块的花生薅出,指甲都被磨断。一天下来,她的腰比肌肉拉伤还疼,晚上睡觉要固定一个姿势,动都不敢动。

抢收成为秋收期间最忙碌的角色之一。河南驻马店市的陈丽和丈夫拥有一台能下湿地的履带式收割机,这个多月来四处奔波,每天都睡在车上,“不是通宵也是加班”,一天能收割五六十亩地。地太湿,收割起来负荷大,履带等配件损耗翻了三四倍。在河南省内,陈丽夫妻帮收割的基本是玉米,很多都霉烂发芽了。

凤娥自玉米成熟后就睡不好觉了。每天夜里她都会起来三四次,看看雨停没停。她和丈夫承包了一百多亩地种玉米,是村里最大的种粮户。在常州打工的女儿和上大专的儿子都回来帮忙抢收,凌晨五点起床,只要雨一小就下地,掰玉米、装袋。儿子埋头背着40斤的玉米袋,一脚深一脚浅地淌过一百多米泥地,要花上十分钟,期间得用手抓着身侧的玉米杆,不然就会摔倒。

辛苦着和天抢时间的农户们大多有着同一个朴素念头:不能让粮食烂在地里。

张秀的婆婆今年62岁,种了一辈子地,最近只要在地里看到一颗遗漏的花生,就心疼地赶紧捡起来装进衣服口袋。“说捡一个花生就是一颗金子”。想着地里没收的几十亩庄稼,婆婆又愁又急,有时拔着花生就哭起来。她每早天不亮就起床,把两个胶袋剪开后一针一针缝成大袋子,方便背花生。即使得吃止痛药才能下地,她也要在地里干到天黑,都不舍得回家。

李伟是商丘市睢县蓼堤镇的农户,他租了5亩地种玉米。他给本刊详细计算了每亩玉米地的成本:地租一年800元,要买种子、化肥、除虫药、矮壮素,加上浇水的电费、播种和收割的机器费用,一亩地成本1200元左右。正常情况下,每亩玉米能收成1500斤-1700斤,一斤卖1.1元,但如果是被打湿的玉米,售价砍半,这样一亩地要倒亏好几百元。

许多抢收不完的农户,只能眼睁睁看着庄稼“烂在地里”。

凤娥有块承包地在村南边的低洼处,30多亩玉米来不及抢收,只能先留在地里,等雨完全停后,拿小型抽水泵把水慢慢排走。在河南最主要的水稻种植区信阳市,雪莲61岁的父母只在9月初约上一次收割机,收了十几亩水稻,之后就再也约不上。国庆雪莲回家下地,掰开稻谷一看,里面都是深灰或者黑色的霉斑,对于剩下还没能收割的20亩水稻,雪莲说,“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这场60年一遇的秋雨很大程度上超出了人们过往的应对经验。

李芳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米耕作与栽培室主任、河南省秋粮生产专家组成员。他告诉本刊,往年正常情况下,秋天天气较为晴好,即使下雨一般就两三天。而过去的四十多天里,他印象里只见到6、7次太阳。连绵阴雨对正处于收获季的农作物无疑会产生不利影响。

据李芳说,连绵阴雨会使玉米的一是光照不足,玉米中后期的籽粒灌浆会受阻,从而减少产量。二是玉米表面长时间湿润,容易滋生霉菌,毒素含量增加,影响质量。
 
这段时间的雨天真的让人想都没法think了 🤯 每到秋收期,农户们就又过一轮辛苦抢收粮食,但是这种不情愿的工作更像是一次无止境的追逐雨cloud。 😩

但看看这些农户的努力,一点一点地干活着,拿出全身力气来 把粮食给挽救出来 🌾 不要说他们没有经验,虽然这次的天气特别难料,但是他们已经把经验积累了很多年,他们的技巧已经让他们不怕雨下得多久也不怕地里怎么湿。 🤦‍♀️

不过,我觉得有些农户们,尤其是老弱者,似乎被雨天无情地击倒 😔 我可以想象出他们在抢收时面临的种种艰难,他们不仅要把粮食给挽救出来,还要躲开雨下得多的危险。 🌪️

这种情况下,Government、 media 和我们这些平常生活的人都应该有更多的关心和帮助! 🤝
 
😒这雨下得太多了,怎么能不烂地里呢? 🌪️农户们都在苦恹苦 😩还等着天空不再阴雨吗? ☀️就说农作物一旦被淋湿,自然就会受损了。 🤦‍♂️那些老年人,继续干着这些事,真的有病 💊
 
😓🌧️ 40多天不间断下雨,农户们都在挣扎了,像张秀一家这样被淹到家里也好意思说不出来 😭。 我觉得连绵阴雨对农作物影响太大了,不仅是玉米、花生这样容易受影响的作物,也有其他如水稻这样的作物都受到影响 🌾. 最近看到李芳那篇文章,他说光照不足和霉菌滋生对玉米产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 我觉得现在的农民也需要更好的保护措施和技术支持,不能依靠过去的经验来应对这种极端天气 😊.
 
💧🌫️秋雨来得太快了,农户们又要冒着雨抢收了😩。我看到一些农户家里都有被淹水的东西,屋子里的书也都被浸泡了 📚😔。为什么天气不肯好转?😤连着四十天的阴雨,玉米和花生就没有时间成熟了。

🌾👩‍🌾我想问一个问题,政府应该怎么来帮助这些农户? 🤔应该有个别政策或者补偿方案吗? 🤑农户们辛苦工作,能得到的钱已经很少😔。我们在网上看到很多农户的抱怨和经历,不知道政府会对这些进行什么处理 🤝💬
 
😓🌨️秋收期间的农户们真的是很辛苦,多年经验都没了。 40 多天的连绵阴雨,黄河流沙变成了“三联生活周刊”,根本不像平常一样能正常收割玉米和花生。 🔥🌾李伟这位农户每亩玉米地成本1200元左右,就算卖了1500斤一斤也要倒亏好几百元, 真是苦心农民的命运😩💔
 
🤔 这次的秋雨让农户们遭受了无比的灾难啊! 🌪️ 40多天不停的阴雨,使得玉米和花生的成收期受到 huge压力 😬。他们辛苦抢收,冒着雨来掰玉米、装袋,但结果还是输掉一亩亩地的庄稼 😭

🤝 可是,有一些农户也在尝试 innovative 的方式来应对这场灾难,例如使用履带式收割机 🚜。他们不仅减少了人工劳动,而且也能提高了收获效率 🔥

🌳 但还有一些农户们被迫放弃了庄稼 😔,因为土壤过湿、轮式收割机的轮胎陷进地里,不太行得通 🚧。他们只能自己徒手收割,感受到了痛苦和不适 👎

😊 但是,仍然有一些农户们能够成功地抢收并收获庄稼,例如陈丽夫妻 💕,他们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不能让粮食烂在地里 🔥
 
这年头的农民真得是被雨淹坏了 🤣啊,干旱年也没有太多选择,不但不 enough 水 just 不够了,过湿就霉烂了。 🌿💦每亩玉米地的成本都在加起来,一个亩地就要倒亏好几百元,算着一亩一亩地收割,农户们都是白天冒雨、晚上汗水不干 😓👠。凤娥这妹妹就看不上人了,连夜里都起来看雨 🌃😴。李芳主任那老人说玉米的一是光照不足,二是玉米表面长时间湿润容易滋生霉菌,这是真实的情况啊 💡🔬
 
😭 这个秋收季好难啊 🤕 40多天的连绵雨淹了那么多庄稼 🌾💦 一个农户说他有多少亩玉米都难以计算出来 📊 仅凤娥一家就有100多亩玉米 🤯 แต她还要每晚三四次看雨停没停 😂 我们国家的农业工作确实需要更多支持和关注 🌾💪
 
🌨️♂️这次大雨真的是让农户们过度了 😩😓我看到的就是每天都能下雨,根本不给他们抓着收的机会啊 👎有多少亩地的玉米都被淹没了,估计损失就好几百甚至上千呢 🤑

🌾这次大雨对农民来说真是太可悲了 😔虽然他们辛苦工作,一年多产粮来养家,但是当天气不适合的时候,他们的工资都不能得到回报啊 🤦‍♂️

🚧我觉得这种情况下,农民们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政府可以考虑向他们提供一些额外的资金或者资源帮助他们弥补损失 👊
 
返回
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