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鸡蛋神话到榴莲信仰:商超流量爆款逻辑变了-钛媒体官方网站

寒月孤影

Well-known member
时代的记忆总有它特定的气味。20年前,超市的气味是质朴的,混杂着米面粮油的香气,以及清晨六点为几枚“破壳”鸡蛋排起长龙的人潮气息。鸡蛋,这枚代表着“民生”与“刚需”的椭圆形符号,曾是线下零售业百试不爽的流量引擎。

然而,在这个时代,新零售商超的气味变得浓烈、复杂。6月底,西安成山农场龙湖天街店重新升级开业时,人群如开闸的潮水般疯狂涌入,保安不得不拉起警戒线限流。这是由其搭载抖音爆炸传播的“19.9元/斤”的榴莲促销引爆的一切。这个堪称“击穿底价”的数字(榴莲市场价普遍在30元以上),展现了恐怖的引流效应。

据知情人士透露,早在开业前,成山农场光抖音渠道,榴莲预售就已卖了上万单。盒马、山姆、永辉、钱大妈纷纷打出“榴莲牌”;社交媒体上,“19.9元榴莲”成了新一代流量口令。可以说,无低价榴莲,不新零售商超。

那么,为什么新零售的“流量之王”,从人畜无害的鸡蛋,变成了浑身是刺的榴莲呢?我们和几位行业资深专家聊了之后,发现答案隐藏在消费者及其心智的迭代之中。

“低价鸡蛋和低价榴莲,引来的是两种不同的客户,”菁心优选合伙人、成山农场前电商负责人田壮坤,一语道破了这场变革的本质,“鸡蛋引来的是老年人,而榴莲,引来的是年轻人。”

零售的故事,从来都写在顾客的变化里。鸡蛋的黄金时代,对应的是一个以家庭和中老年用户为核心的存量市场。他们的消费信条很简单——生活刚需与极度性价比。在那个“过日子”的年代,商超的核心竞争力是“近”,服务的是方圆两公里内的熟客。因此,一枚价格敏感的鸡蛋,足以成为撬动整个家庭购物车的支点。

把鸡蛋这种日常必需品价格压到足够低,就能吸引源源不断的顾客上门,顺势带动米、面、油等基础消费。因此,玩的仍是一种以地理半径与刚需消费为核心的流量逻辑。

但当线上电商碾过,购物中心虹吸走人流,这套逻辑正在失灵。因为过去那批为鸡蛋排队的主力客群正在慢慢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年轻人。

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基数主要集中在 20-35 岁区间,他们“存钱少、花得快、线上消费多、比父辈更倾向于品质消费而非单纯便宜”。《中国自有品牌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5)》指出,25—35 岁人群已成为自有品牌消费的主力,占比高达 42.3%,而 35 岁以下消费者贡献了超过 60% 的总消费额。

一切都表明——年轻群体正在重塑零售与服务的消费范式。

得年轻者得天下,正成为零售行业的铁律。因为他们不仅是流量的中心,更是话语权的源头。此时他们的偏好会决定整个行业的供给方向。

那新一代年轻人的特点、偏好是什么呢?答案是既要、又要、还要。

他们既要求品质,也要求性价比;既要便捷,也要社交;更愿意为“体验”“情绪”买单,而不是为“便宜”而奔波。对他们而言,“为了省几块钱跑一趟超市”机会成本太高;但“为了一个‘报恩’的榴莲跑半座城”却甘愿付出。

而且一旦他们被吸引,消费的动能就会从线下反哺线上,再从社交媒体扩散至更广范围。比如发抖音、小红书,成了他们消费的动能之一,或疯狂吐槽,内容不断裂变,这种“注意力外溢效应”,让年轻人成为零售行业新的增长引擎。

因此,当流量的逻辑从“地理半径”彻底迁移到“注意力半径”,当消费者不再只为生活所迫,而是为情绪、体验、社交等买单时,鸡蛋的故事就结束了。

那么,为什么是榴莲——这个曾经小众的水果,接替了鸡蛋,成为了新一代的“流量之王”,被推上了新零售商超的神坛?

当零售的靶心转移至年轻人,商超们必须找到一把能击穿他们心智的“新武器”。而榴莲,恰好是一枚被层层“buff”加持的精准武器。

榴莲的胜利,首先是产品特质的胜利。它不再是简单的果腹之物,而是一种情绪商品——既满足味蕾,又满足表达。它精准踩中了当代年轻消费者的心理坐标:既要品质,又要性价比,还要情绪价值。

首先是猎奇口感。榴莲的味道极端且两极分化,“爱的人上瘾,恨的人避之不及”。这种强烈的感官对立,本身就具备传播力。对于习惯在社交平台记录生活的年轻人来说,买榴莲不是为了果腹,而是为了“尝鲜”与“晒图”。他们追求的不只是“吃”,而是“可被记录的体验”:能晒、能发抖音和小红书,能被网友点赞和评论。

这种晒还体现在“高价、网红”,尤其是“盲盒属性”上。

榴莲并不便宜,这使它天然带着“轻奢水果”的光环。相比十几年前的鸡蛋,榴莲象征的是“越级消费”——一种可负担的仪式感。它既能让消费者感到被犒赏,又不会贵到负担。这正契合了当代年轻人“在有限预算内制造高光时刻”的消费哲学。

当然,从“天价水果”到一定程度上的“榴莲自由”,背后是供给侧结构性变化的结果。

正如行业专家荆焰老师指出的,前几年东南亚榴莲果园的大量扩种,产量在近两年集中爆发,供给激增带来价格下行,而消费端认知却未同步更新。这为零售商操盘“低价高质”策略提供了充足的利润空间和宝贵的信息差:当消费者旧有“榴莲很贵”的认知尚未刷新,零售商于是以“低价+高质”的姿态制造心理冲击。

在零售逻辑里,这是一种典型的“信息差套利”:供给端的产能红利 + 消费端的认知延迟 = 锁客机会。

榴莲真正让年轻人上瘾的是,那种可以被转化为内容的仪式感和戏剧体验。

榴莲的消费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小型仪式。剥壳、分瓣等每个环节都带着期待与悬念。它像泡泡玛特一样,是“被装进果壳里的内容盲盒”。买榴莲的人,并不只是买水果,而是在购买一次充满不确定性的“剧情体验”——那种“报恩也好,报仇也罢”的戏剧张力,恰好击中了当代消费文化的娱乐内核。

猎奇、社交、盲盒、戏剧感……榴莲,最终凭借这些特质,成为了击穿Z世代心智,引爆新零售流量的完美武器。

但想要真正引爆,还需要一个舞台——流量和渠道的放大器。

一款产品要引爆,仅有“产品力”还不够,它还需要一个舞台。

如果说供给侧是基础,那么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就是榴莲引爆的“地利”。田壮坤的观察一针见血:“抖音对榴莲这个单品是自带流量的。”

榴莲,是算法眼中的完美素材。

在短视频语境中,算法偏好高客单价、视觉冲击强、情绪对立明显的内容,而榴莲恰好全占了——贵、有戏、有味道、有争议。

无论是“19.9 元抢到大果”的幸运视频,还是“开出坏果”的翻车现场,都能轻易引爆评论区,并在算法的加持下,成为病毒式传播的完美素材。

最终,鸡蛋只能讲价格,榴莲却能讲故事。在这场注意力经济的赛跑中,榴莲天生就是一颗“会自己制造内容”的水果。

而在这场由算法助推的狂欢中,商超并非被动迎合,而是主动出击的“操盘手”。对于渴望捕获年轻注意力的商超而言,榴莲是投其所好的完美战术“抓手”。

首先,榴莲是天然的高价值客群筛选器。田壮坤指出,买榴莲的用户,也极可能是山竹、车厘子甚至高端海鲜的潜在消费者。商超卖榴莲,哪怕不赚钱,本质上也是在用榴莲这张“门票”,将最有价值的客户群体筛选出来,并锁定在自己的门店池子里,再通过其他高毛利商品实现转化。

其次,榴莲是建立心智的肌肉秀。榴莲供应链复杂、品质难控。当一家商超能持续提供质优价廉的榴莲时,本身就是一场对外界的实力展示。

这会在消费者心中快速建立起“这家店连榴莲都能搞定,别的肯定也不差”的品牌认知,为整个卖场的“质价比”形象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榴莲是引爆声量的最强武器。尤其在新店开业时,没有什么比榴莲更能制造火爆场面、拉高数据。田壮坤透露:“一个水果店开业如果能卖3万,榴莲至少要占到1万5”。而有无榴莲引流,营业额可能相差三倍。

这种立竿见影的效果能迅速带来第一波口碑传播,其价值远超榴莲本身的亏损。因为此时,低价榴莲不只是水果,而是商超用以筛选“新上帝”、重塑质价比认知、引爆声量场的三合一武器。

商业世界没有永恒的秘密武器。当低价榴莲从奇招沦为行业标配,竞争就迅速从闪电战转入了考验供应链、品牌力和精细化运营的深水区。

此时,所有玩家都必须答案两个终极问题:第一,你是否有能力将“榴莲”这张牌打到底?第二,榴莲之后,下一个引爆点是什么?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就必须看清这场变革的本质。从鸡蛋到榴莲,零售业的引流逻辑已完成一次时代切换。这背后,是零售商必须修炼出新的“内外功”。

首先考验的是,是零售商精准捕捉时代变迁的“内功”。零售商必须理解“人心”为何而变。这轮变迁的核心,是消费哲学从生存主义到悦己主义的跃迁;是决策路径从价格驱动到内容驱动的革命;是从满足功能到提供情绪共鸣的升维。

但光有洞察还不够,零售商必须要有实力去回应消费趋势的变迭。

比如对“榴莲供应链的深耕能力”,当所有人都能卖榴莲时,你凭什么能持续提供“质优价廉”的榴莲?这考验的是深入产地、掌控冷链、建立品控标准的硬核能力。

又比如对“内容化的运营能力”。背后其实考察的是零售商和他们的主要客群对话的能力。鸡蛋的运营靠货架,榴莲则靠“种草”与“测评”。这意味着商超必须学会用年轻人的语言对话。

零售竞争已进入体验与内容的博弈阶段:你的门店能否成为“开盲盒”的剧场?一个商品能否被转化为“可被分享的内容”?

最后,当低价和内容都成为标配时,真正拉开差距的是长期积累的品牌“内功”。同样是 19.9 元一斤的榴莲,在名不见经传的夫妻店,和在盒马、山姆这样的品牌渠道,带给消费者的心智冲击和信任背书是截然不同的。

然而,比打好榴莲牌更核心的拷问是:榴莲之后,下一个引爆点是什么?

“零售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作业可以抄了。” 荆烟老师的这句话,为所有从业者敲响了警钟。榴莲的胜利,并非一种水果的胜利,而是对一个时代、一个特定客群消费心理深度洞察的胜利。

此时商超们真正的出路,不是去寻找下一个“通用”的爆品,而是要回答一个更本质的问题:<strong>你的核心客群,他们自己的“榴莲”是什么?</strong>

对于瞄准中产阶层的零售商,你的“榴莲”可能是一块M7级的和牛;对于深耕银发经济的业态,你的“榴莲”或许是一款有技术壁垒的保健品;对于服务单身家庭的便利店,你的“榴莲”也许是一份顶级的预制菜。

榴莲模型的底层方法论早已清晰——找到一个能同时引爆“价格感知、体验欲望、社交传播”的价值锚点, 再用供应链和内容力,把它变成品牌长期心智的一部分。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了一家零售商的未来天花板。

因为零售业的终局,从来不在货架上,而在消费者心中。
 
这次榴莲的爆炸,绝大多数人都被 hook。然而,有一种说法是,商超们利用了这场“榴莲之战”中, algo 的帮助。因为那些掌握算法的商超,可以通过抖音等平台,从榴莲爆炸的现象中,获得大量的数据。

如果我们从这种角度看,榴莲的胜利,并非一枚水果的胜利,而是一枚被 layer after layer 加持的“Perfect Storm”。这场“Perfect Storm”,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引发的。首先,这个季节,中高档fruit 的销量却有所下降。然后,榴莲又如何能不成为了“流量之王”呢?

因此,商超们采取了一个非常有针对性的策略。他们让榴莲 Become a Social Product,而不是仅仅是一种fruit。这意味着,他们在 marketing 和 branding 方面,对榴莲进行了非常彻底的 optimization。

例如,他们让榴莲 Become a Viral Sensation,通过各种 creative 的 Marketing Campaigns,讓榴莲 Become 一種有趣的、有感性的 product。他们还让榴莲 Become a Social Media Sensation,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营销和推广榴莲。

另外,他们也让榴莲 Become a Luxury Good,通过高端包装和品牌形象,让榴莲 Become 一种高价的水果。这一切都在商超们利用了榴莲爆炸现象的背后。他们正是操盘手,将榴莲从一个普通的fruit发展到了一个有特色的 product。

因此,榴莲的胜利,并非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种被制造出来的现象。这一现象,是由商超们利用算法和社交媒体等技术进行的。
 
我觉得榴莲作为“流量之王”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因素。我觉得新一代年轻人的特点和偏好,我们可以归结为:既要、又要、还要。他们既要品质,也要求性价比;既要便捷,也要社交;更愿意为“体验”“情绪”买单,而不是为“便宜”而奔波。

这让我想起,为什么新零售的“流量之王”从人畜无害的鸡蛋,变成了浑身是刺的榴莲呢?很可能是因为 chicken 的黄金时代对应的是一个以家庭和中老年用户为核心的存量市场。他们的消费信条很简单——生活刚需与极度性价比。在那个“过日子”的年代,商超的核心竞争力是“近”,服务的是方圆两公里内的熟客。

但是,当线上电商碾过,购物中心虹吸走人流,这套逻辑正在失灵。因为过去那批为鸡蛋排队的主力客群正在慢慢淡出,取而代之的是年轻人。 🤔
 
🤔榴莲真的是年轻人的“流量之王”啊! 😂 19.9元一斤的神话,如何才让人上瘾呢? 🤯 不仅是品质高、味道绝美,还有着一种不可描述的情绪味道。 🌸 这种晒还体现在“高价、网红”,尤其是“盲盒属性”上。 📦 甚至可以说,榴莲不便宜,这使它天然带着“轻奢水果”的光环。 💎

但是,为什么榴莲会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追求 object? 😃 我们和几位行业资深专家聊了之后,发现答案 hiding 在消费者及其心智的迭代之中。 🤔 “低价鸡蛋和低价榴莲,引来的是两种不同的客户,”菁心优选合伙人、成山农场前电商负责人田壮坤,一语道破了这场变革的本质。“鸡蛋引来的是老年人,而榴莲,引来的是年轻人。” 👥

🍴 我们可以说,无低价榴莲,不新零售商超。 😅 但究竟是什么让榴莲成为“流量之王”? 🤔 是其产品特质的胜利呢? 🎉 还是供应链和内容力的强大能力? 💪
 
🤔榴莲为什么是这种时候才能成为了新一代流量之王呢? 🌰

首先,榴莲的品质和特性本身就具备了强大的情感吸引力。它不仅具有极端的味道,还具有明显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对立,这使得它能够在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上获得很好的推广效果。 📹

其次,榴莲的“单品化”策略也是非常有效的。它不是一个复杂的产品,而是一个简单、易于消耗的水果,这使得它能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

第三,榴莲的价格也是一种关键因素。虽然它本身不便宜,但在被推广为“19.9元/斤”的时候,却已经具备了一个强大的“品牌效应”。 这使得很多消费者愿意支付高于市场价的钱来购买榴莲。 💸

最后,榴莲的背后有一个深层次的故事。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水果,而是一个代表着“越级消费”的产品,它能让人们感到被犒赏,并不会贵到负担。这正契合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哲学。 💡
 
🤔 这年头的超市气味,已经不是那么简单了 nữa。鸡蛋、榴莲等product,都有其特殊的吸引力和营销手法。 🍳🥝

之前,超市的竞争,更多是基于“近”的原则,也就是说,服务于熟客和当地人。 👥 但现在,年轻消费者已经不再仅仅考虑价格,而是寻求体验、社交和情绪感受。 📸👀

榴莲的成功,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它不仅具有独特的品质,还能带来强烈的情感反应和参与感。 🤩 这种效果,让它成为新一代“流量之王”,而传统的鸡蛋却被 push 到边缘了。 🐓😔

但最关键的是,商超们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并找到新的营销手法来吸引年轻消费者。 🎯 他们需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心智,才能建立 brand long期心智的一部分。 💡
 
😊榴莲这块水果本来是次要商品,甚至被视为高级别消费品之一。然而,它通过结合产品特质和营销策略,成功地打破了传统的低价、高量化的零售逻辑,成为了新一代“流量之王” 🤯。同时,榴莲也凸显了零售业从线下转向线上的变化以及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转变。 👀
 
返回
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