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在全国成像光谱对地观测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牵头的“地质一号”卫星首批标准影像数据正式对外发布。这些影像来自矿区、沙漠、森林、盐湖等区域,为地质资源环境调查、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自主可控、精准专用的数据服务。
“地质一号”卫星于2025年5月1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是面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高光谱遥感卫星。自此以来,持续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典型地物进行试验性拍摄,累计回传约8000轨数据,数据量超4TB,获取遥感影像8000余景,累计飞行约9610万公里。
卫星在410nm—2480nm范围内对地质探测谱段的集中精细设计,针对赤铁矿、硫酸盐、Al-OH矿物、碳酸盐、Mg-OH矿物等关键找矿标志矿物,设置了具有诊断性吸收特征的专用波段。通过这一技术,卫星实现了对地表矿物成分的“指纹级”精准识别。
在新疆哈密地区,通过特定波段合成,清晰揭示了地表难以识别的碳酸盐化蚀变带,为矿产勘查提供了直接线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王力哲表示,“地质一号”的成功研制与高质量数据发布,为地质工作者配备了一台在太空中的“高精度光谱显微镜”,能够穿透地表“伪装”,实现地表物质成分精细识别,助力找矿效率和精准度提升,服务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对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项目团队将持续优化数据处理算法,拓展应用场景,深化国际合作,使“地质一号”的高质量遥感数据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地质一号”卫星于2025年5月17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入轨,是面向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高光谱遥感卫星。自此以来,持续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典型地物进行试验性拍摄,累计回传约8000轨数据,数据量超4TB,获取遥感影像8000余景,累计飞行约9610万公里。
卫星在410nm—2480nm范围内对地质探测谱段的集中精细设计,针对赤铁矿、硫酸盐、Al-OH矿物、碳酸盐、Mg-OH矿物等关键找矿标志矿物,设置了具有诊断性吸收特征的专用波段。通过这一技术,卫星实现了对地表矿物成分的“指纹级”精准识别。
在新疆哈密地区,通过特定波段合成,清晰揭示了地表难以识别的碳酸盐化蚀变带,为矿产勘查提供了直接线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王力哲表示,“地质一号”的成功研制与高质量数据发布,为地质工作者配备了一台在太空中的“高精度光谱显微镜”,能够穿透地表“伪装”,实现地表物质成分精细识别,助力找矿效率和精准度提升,服务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对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项目团队将持续优化数据处理算法,拓展应用场景,深化国际合作,使“地质一号”的高质量遥感数据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