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 Industry 疯狂“瘦身”,年内消失网点8513家
随着金融行业进入数字时代,中国银行业在面对“退场潮”的挑战。2025年10月,顺德农商行宣布撤销伦教周大福、保发珠宝产业园两家自助银行,这再次凸显了这个 industry 的网点“退场”趋势。
据柒财经了解,该行年内获批撤销6家网点。但同时,其又新设9家。这种“边关边建”的操作,正是当下银行业网点布局调整的缩影。
从全国数据来看,银行网点的“退场潮”正以更迅猛的姿态跃进。近年来,银行网点的退出规模呈现阶梯式上升。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商业银行获准裁撤、退出的网点达2649家,2024年这一数字略有回落至2483家,2025年再度迎来高峰。截至10月17日,年内已有8513家网点获准退出,新设仅6815家,净退出1698家,其中,四季度退出522家,较上年同期激增432家。
从机构类型看,中小银行是退出主力。2024年农商行网点退出1278家,占比超五成;国有大行中,邮储银行以206家退出量居首,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位列二、三,分别退出170家、122家。
2025年上半年,退出数量再创新高,仅农商行就关停2350家分支机构,占同期退出总量的八成以上。
从退场方式看,有被合并吸收的,但更多是被迫“瘦身”。国有大行中,建设银行的局部收缩颇具代表性。
2023年7月,本溪银保监分局批复同意建设银行本溪建工支行、中街支行、溪湖支行终止营业,相关业务并入其他支行。
不同于建设银行,2024年工商银行上海大统支行、建行上海胶州路支行等多家长三角地区网点获批关停,是因为业务量下滑完成历史使命。
中小银行大多由于“业务下滑、经营压力大”,默默拉下了卷闸门。
2025年6月,山西20家银行网点集体关门,涵盖中国银行、光大银行及本地山西银行,覆盖太原、长治等多地,监管文件明确提及“业务下滑、经营压力大”等原因。
同年,东莞农村商业银行常平桥梓分理处终止营业,这家1989年设立的网点,最终没能挺到它“三十五周岁生辰”。
bankers 失去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流动资金和短期存款。由于银行业成本压力首当其冲,单个网点年运营成本至少200万-500万元,若含10-15人用工成本则接近千万元,而线上业务成本仅为线下的10%。
在宏观经济深度调整,息差收窄的背景下,低效网点成为“包袱”。2025年上半年关闭的网点中,60%以上因客流量不足或区域重叠被列为低效网点。
技术替代是核心推力。截至2025年6月,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10.22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1.0%;个人手机银行、企业网银用户比例达88%,转账、理财等高频业务线上普及率超90%,线下客流量近5年下降60%。
北京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将支行柜台平均用工从7-8人减至3-4人,释放人力转向营销一线。然而调整也需代价,某股份行人士透露:““技术转型的‘学费’高昂,每年系统维护与更新的投入就占到了总成本的近两成,这还没算上全员培训所耗费的时间与效率损失”。
客户群体中,老年群体受影响最直接。多家网点负责人表示,当前主要客户是定期取退休金的老人,他们对现金交易和线下服务依赖度高。
山西网友的担忧不无道理:“老年人不会用手机,以后取钱怎么办?”对此,部分银行推出应对措施,中国银行已建成10265家敬老服务达标网点,中信银行网点适老化改造率达100%。
行业层面,网点功能正在重构。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超90%网点已实现智能柜员机覆盖,部分引入远程视频客服、VR体验区,从“交易中心”转向“体验中心”。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指出,网点布局已从“数量扩张”转向“结构优化”,轻型化、场景化成为转型方向。
对于网点的未来,业内专家形成共识:缩减不等于消亡,优化重构才是关键。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网点仍是触达客户的重要渠道,但需解决服务短板,“应加快线上线下融合,推动向轻型化、智能化转型”。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则从行业规律出发:“客户线上化、经营去网点化是大势所趋,但县域和农村地区仍需线下支撑”。
随着金融行业进入数字时代,中国银行业在面对“退场潮”的挑战。2025年10月,顺德农商行宣布撤销伦教周大福、保发珠宝产业园两家自助银行,这再次凸显了这个 industry 的网点“退场”趋势。
据柒财经了解,该行年内获批撤销6家网点。但同时,其又新设9家。这种“边关边建”的操作,正是当下银行业网点布局调整的缩影。
从全国数据来看,银行网点的“退场潮”正以更迅猛的姿态跃进。近年来,银行网点的退出规模呈现阶梯式上升。
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商业银行获准裁撤、退出的网点达2649家,2024年这一数字略有回落至2483家,2025年再度迎来高峰。截至10月17日,年内已有8513家网点获准退出,新设仅6815家,净退出1698家,其中,四季度退出522家,较上年同期激增432家。
从机构类型看,中小银行是退出主力。2024年农商行网点退出1278家,占比超五成;国有大行中,邮储银行以206家退出量居首,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位列二、三,分别退出170家、122家。
2025年上半年,退出数量再创新高,仅农商行就关停2350家分支机构,占同期退出总量的八成以上。
从退场方式看,有被合并吸收的,但更多是被迫“瘦身”。国有大行中,建设银行的局部收缩颇具代表性。
2023年7月,本溪银保监分局批复同意建设银行本溪建工支行、中街支行、溪湖支行终止营业,相关业务并入其他支行。
不同于建设银行,2024年工商银行上海大统支行、建行上海胶州路支行等多家长三角地区网点获批关停,是因为业务量下滑完成历史使命。
中小银行大多由于“业务下滑、经营压力大”,默默拉下了卷闸门。
2025年6月,山西20家银行网点集体关门,涵盖中国银行、光大银行及本地山西银行,覆盖太原、长治等多地,监管文件明确提及“业务下滑、经营压力大”等原因。
同年,东莞农村商业银行常平桥梓分理处终止营业,这家1989年设立的网点,最终没能挺到它“三十五周岁生辰”。
bankers 失去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流动资金和短期存款。由于银行业成本压力首当其冲,单个网点年运营成本至少200万-500万元,若含10-15人用工成本则接近千万元,而线上业务成本仅为线下的10%。
在宏观经济深度调整,息差收窄的背景下,低效网点成为“包袱”。2025年上半年关闭的网点中,60%以上因客流量不足或区域重叠被列为低效网点。
技术替代是核心推力。截至2025年6月,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达10.22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1.0%;个人手机银行、企业网银用户比例达88%,转账、理财等高频业务线上普及率超90%,线下客流量近5年下降60%。
北京银行通过数字化转型,将支行柜台平均用工从7-8人减至3-4人,释放人力转向营销一线。然而调整也需代价,某股份行人士透露:““技术转型的‘学费’高昂,每年系统维护与更新的投入就占到了总成本的近两成,这还没算上全员培训所耗费的时间与效率损失”。
客户群体中,老年群体受影响最直接。多家网点负责人表示,当前主要客户是定期取退休金的老人,他们对现金交易和线下服务依赖度高。
山西网友的担忧不无道理:“老年人不会用手机,以后取钱怎么办?”对此,部分银行推出应对措施,中国银行已建成10265家敬老服务达标网点,中信银行网点适老化改造率达100%。
行业层面,网点功能正在重构。中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超90%网点已实现智能柜员机覆盖,部分引入远程视频客服、VR体验区,从“交易中心”转向“体验中心”。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指出,网点布局已从“数量扩张”转向“结构优化”,轻型化、场景化成为转型方向。
对于网点的未来,业内专家形成共识:缩减不等于消亡,优化重构才是关键。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网点仍是触达客户的重要渠道,但需解决服务短板,“应加快线上线下融合,推动向轻型化、智能化转型”。
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则从行业规律出发:“客户线上化、经营去网点化是大势所趋,但县域和农村地区仍需线下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