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日,上证指数盘中再度突破4000点,最高触及4025.7点,创逾10年新高。这种气冲斗牛的股市,自然离不开资金推动。渴望发财的牛马们再度掀起“存款搬家”潮,银行理财则成为主要承接阵地。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已达32.13万亿元,同比增长9.42%,对比上半年的7.53%,继续提速。央行报告进一步证实,7月非银机构存款激增2.14万亿元,而同期居民存款则减少了1.11万亿元。这一增一减的“剪刀差”,被市场普遍解读为“存款搬家”迅速蔓延,财富正通过理财等资管产品进行新一轮配置。
面对持续涌入的资金和不断扩大的管理规模,理财公司顺势开启密集“补血”模式。近日,兴银理财官网公告称,公司获批以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注册资本从50亿元提升至100亿元,并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
这意味着,此番增资后,兴银理财的体型又壮硕了一圈,等同于和后梯队成员拉开了差距。问题是,这会对其经营发展产生哪些深远影响?其又能否凭此契机扭转当下的业绩颓势?
一、顺势增资,“图谋”富贵
兴银理财成立于2019年12月,初始注册资本 50 亿元,为兴业银行在福州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时隔5年后突然“大手笔”增资,兴银理财表示,注册资本金额是评估公司实力的重要指标,关系到公司的财务稳健性和长期经营韧性,增加注册资本为公司持续经营和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加稳固的基石。
“增资旨在传递长期稳健发展理念,展示深耕资管领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投资者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兴银理财称。根据公司披露的信息,2025年上半年,兴银理财实现营收18.86亿元,同比下降5.23%;实现净利润12.62亿元,同比下滑5.89%。
放宽视线,兴银理财是赛道里少数出现“营利双降”的选手。拉长时间轴,兴银理财的业绩并不稳定,且盈利回落态势较为明显。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兴银理财的营收分别39.4亿元、44.24亿元、38.5亿元,对应同比增速为101.95%、12.28%、-12.97%;净利润分别为28.29亿元、30.88亿元、25.82亿元,对应同比增速为110.33%、9.16%、-16.39%。
紧接着,在2024年兴银理财加大经营投入力度,建设投研一体化,“三位一体”全方位风险管控体系,驱动其业绩有所回暖,营收同比增长7.04%至41.21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4.34%至26.94亿元。但这一好转迹象并未延续太久,兴银理财多很快又在2025年掉头向下。
二、业绩波动,上半年营、利双降
根据公司披露的信息,2025年上半年,兴银理财实现营收18.86亿元,同比下降5.23%;实现净利润12.62亿元,同比下滑5.89%。放宽视线,兴银理财是赛道里少数出现“营利双降”的选手。
拉长时间轴,兴银理财的业绩并不稳定,且盈利回落态势较为明显。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兴银理財的营收分别39.4亿元、44.24亿元、38.5亿元,对应同比增速为101.95%、12.28%、-12.97%;净利润分别为28.29亿元、30.88亿元、25.82亿元,对应同比增速为110.33%、9.16%、-16.39%。
三、重固轻权,产品短板待补齐
产品结构失衡,是兴银理财业绩下滑另一重因素。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兴银理财的固收类产品规模达2.26亿元,占比超过98%;权益类产品规模仅67.32亿元,占比尚不足1%—0.29%。
这一局面直观反映出,兴银理财的业务和营收高度依赖固收类产品。同时,“单腿”走路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且鉴于固收类产品的利润空间本身比较狭窄,限制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
事实上,近一年债市震荡调整,使得兴银理财以债券作为主要底层资产的固收类产品短期承压,诸多理财产品破净,即购买这部分兴银理负单位净值低于1的产品数量在股份行理财公司里,遥遥领先。
好在,兴銀理財已意识到症结所在,并逐步优化产品机构,加大了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推动业务体系更加多元化。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已达32.13万亿元,同比增长9.42%,对比上半年的7.53%,继续提速。央行报告进一步证实,7月非银机构存款激增2.14万亿元,而同期居民存款则减少了1.11万亿元。这一增一减的“剪刀差”,被市场普遍解读为“存款搬家”迅速蔓延,财富正通过理财等资管产品进行新一轮配置。
面对持续涌入的资金和不断扩大的管理规模,理财公司顺势开启密集“补血”模式。近日,兴银理财官网公告称,公司获批以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注册资本从50亿元提升至100亿元,并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
这意味着,此番增资后,兴银理财的体型又壮硕了一圈,等同于和后梯队成员拉开了差距。问题是,这会对其经营发展产生哪些深远影响?其又能否凭此契机扭转当下的业绩颓势?
一、顺势增资,“图谋”富贵
兴银理财成立于2019年12月,初始注册资本 50 亿元,为兴业银行在福州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时隔5年后突然“大手笔”增资,兴银理财表示,注册资本金额是评估公司实力的重要指标,关系到公司的财务稳健性和长期经营韧性,增加注册资本为公司持续经营和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加稳固的基石。
“增资旨在传递长期稳健发展理念,展示深耕资管领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投资者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兴银理财称。根据公司披露的信息,2025年上半年,兴银理财实现营收18.86亿元,同比下降5.23%;实现净利润12.62亿元,同比下滑5.89%。
放宽视线,兴银理财是赛道里少数出现“营利双降”的选手。拉长时间轴,兴银理财的业绩并不稳定,且盈利回落态势较为明显。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兴银理财的营收分别39.4亿元、44.24亿元、38.5亿元,对应同比增速为101.95%、12.28%、-12.97%;净利润分别为28.29亿元、30.88亿元、25.82亿元,对应同比增速为110.33%、9.16%、-16.39%。
紧接着,在2024年兴银理财加大经营投入力度,建设投研一体化,“三位一体”全方位风险管控体系,驱动其业绩有所回暖,营收同比增长7.04%至41.21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4.34%至26.94亿元。但这一好转迹象并未延续太久,兴银理财多很快又在2025年掉头向下。
二、业绩波动,上半年营、利双降
根据公司披露的信息,2025年上半年,兴银理财实现营收18.86亿元,同比下降5.23%;实现净利润12.62亿元,同比下滑5.89%。放宽视线,兴银理财是赛道里少数出现“营利双降”的选手。
拉长时间轴,兴银理财的业绩并不稳定,且盈利回落态势较为明显。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兴银理財的营收分别39.4亿元、44.24亿元、38.5亿元,对应同比增速为101.95%、12.28%、-12.97%;净利润分别为28.29亿元、30.88亿元、25.82亿元,对应同比增速为110.33%、9.16%、-16.39%。
三、重固轻权,产品短板待补齐
产品结构失衡,是兴银理财业绩下滑另一重因素。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兴银理财的固收类产品规模达2.26亿元,占比超过98%;权益类产品规模仅67.32亿元,占比尚不足1%—0.29%。
这一局面直观反映出,兴银理财的业务和营收高度依赖固收类产品。同时,“单腿”走路更容易受到市场波动影响,且鉴于固收类产品的利润空间本身比较狭窄,限制公司盈利能力的提升。
事实上,近一年债市震荡调整,使得兴银理财以债券作为主要底层资产的固收类产品短期承压,诸多理财产品破净,即购买这部分兴银理负单位净值低于1的产品数量在股份行理财公司里,遥遥领先。
好在,兴銀理財已意识到症结所在,并逐步优化产品机构,加大了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推动业务体系更加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