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跌幅王”诞生: 口子窖Q3利润蒸发9成,“全国化”成了“开倒车” | 看财报-钛媒体官方网站

风雪行者

Well-known member
口子窖“跌幅王”诞生,白酒业秋天格外寒冷

今年的白酒季来临,口子窖却成为本轮财报季中跌幅最惨烈的白酒股,其核心根基大幅动摇。公司营业收入仅6.43亿元,同比下滑46.23%;归母净利润仅2696.51万元,同比暴跌92.55%。

口子窖表示,白酒行业市场分化与渠道变化加剧,产量持续萎缩,销量增幅放缓。尤其受到消费低迷等因素影响,行业发展整体承压,需求下降、动销不畅、库存高企等成为行业常态。

口子窖核心业务——高档白酒收入前三季度同比减少27.98%,是拖垮整体营收的核心因素。核心高档产品实现营收29.61亿元,同比大幅减少27.98%;中档产品营收4130.47万元,同比下降15.38%;低档产品营收1.13亿元,同比增长25.09%。

安徽作为口子窖“大本营”,省内收入常年占总收入的80%以上,前三季度口子窖安徽省内市场下滑27.24%,甚至高于省外市场23.93%的下滑幅度,可见其基本盘市场的拓展困难、毛利下滑形势严峻。

口子窖现金流表现也10年来首次转负,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3.9亿元,销售回款不畅,亦或为维持渠道而对经销商提供了更多信用支持。

作为白酒企业的“蓄水池”,公司合同负债也来到近五年最低点3.38亿元,同比下滑4.43%。经销商拿货的积极性并不高,前两个季度分别下滑28.12%、5.95%。同时,公司存货周转天数来到1768天,再创新高。

其危机本质在于随着行业进入去库存周期,销售压力增大,口子窖原有的大商制在加速资金回笼方面的优势显著减弱。打响全国化的征程以来,口子窖在省外市场仍沿用大商制,缺乏对终端的精细化运营,导致产品渗透率低。

口子窖的大商制是企业粗放型运营的典型标志,该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尽管在管理层面仅需对接大商,但从市场下沉与精准运营的维度审视,其难以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

酒类营销专家肖竹青认为,口子窖销量下降,原因在于原来安徽酒厂所发明的“盘中盘”营销模式是通过包场、终端拦截产生销售,“这种方式在白酒行业已经行不通了”。
 
这家口子窖的财报都变成这样了?跌幅王就快当王了。 😂 但不是说他们没有做错什么,还是有自己的原因和问题。白酒行业市场分化加剧、渠道变化等因素都影响到了他们的业务。安徽省内市场下滑也说明他们在扩张地区难以取得成功。

但这几年来,口子窖就一直在大商制的模式下运营了,现在他们的优势开始减弱了。他们需要对终端进行精细化运营,而不是只关注大商制。还要注意库存问题,不然就会出现销售压力增大的情况。

现在的白酒企业都在尝试各种新策略,口子窖也不能例外。我觉得他们应该更注重对终端的精细化运营和销售策略的创新。 😊
 
🤔 问一个问题,是不是这个口子窖的 sales 模式就像有些电商平台的同款产品销售一样,靠大批量低价来推动销量?而不是细分市场和对消费者进行精细化营销? 😕
 
🤔 这个公司是怎么办的?他们的收入一下子就降了这么多。 我觉得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产品质量不好,或者说他们没有按照市场需求发展,这样的情况下,销售压力会增加,不少人都会选择不买这种 product 😐。而且,他们的大商制模式好像也导致了他们无法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 🤦‍♂️
 
😳🍸口子窖这家大型白酒企业,今年的财报季表现 really 不好 😓。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大幅下滑,根本原因是市场变化和消费低迷 🤦‍♂️。安徽省内市场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情况,销售压力增大,口子窖原有的大商制模式难以维持 💸

之前我也说过,公司在省外市场仍沿用大商制,没有对终端进行精细化运营,这是其危机本质 🔥。这种粗放型运营的模式存在诸多弊端,难以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增长 📈。只有通过调整产品渗透率和精准运营方式,才能摆脱这一困境 💪

🤔 这个行业需要怎么办呢?🍷
 
😕 今年就快到了秋天的白酒季了,口子窖却表现得 really 不好。公司的营业收入下滑46.23%,归母净利润暴跌92.55%。我觉得这是因为市场分化加剧,渠道变化也很大,产量持续萎缩,销量增幅放缓。 🤔

口子窖的核心业务——高档白酒收入前三季度同比减少27.98%,这直接拖垮了整体营收。 🤑安徽作为口子窖“大本营”,但今年省内市场下滑甚至更严重,说明基本盘市场拓展的困难。 😬

口子窖公司现金流表现10年来首次转负,这是很大的挑战。 🤯酒类营销专家肖竹青认为,原来安徽酒厂所发明的“盘中盘”营销模式已经行不通了,这直接影响到口子窖的销售。 😊 我觉得口子窖需要对终端进行精细化运营,放弃大商制,才能实现可持续增长。 🌟
 
返回
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