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通过科技赋能、智慧密码等手段,实现了全链条的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以此来支撑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近年来,中国农村种粮大户巫志祥的种粮模式发生了质变。他现在已经陆续承包了约2000亩土地,在高标准农田上种植水稻。灌区自动化闸门覆盖整个田区,远处的植保无人机轰隆作响。
“以前种粮哪有这光景?”巫志祥回忆道。“2010年刚承包土地时,田块零散、交通不便,插秧、收割主要靠人工,200亩地要10个人忙半个月。”现在,小田整合为连片大田,育秧有智能育秧棚控温控湿,插秧用高速插秧机,打药用无人机精准喷洒。
巫志祥的种粮底气,来自科研助力。他每年会划出200亩试验田,与高校合作试种几十个新品种。其中“品香优秱珍”和“川种优3607”两个品种,不仅亩产高,米质还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
在粮食只符合质量标准时,中储粮眉山直属库就会采购。“如今有了线上预约通道,送粮不用现场排队了,而且结算及时,十分方便。”巫志祥表示。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当下越来越多“黑科技”也加速运用到粮食收储领域。在成都储藏院实验室里,AI虫情监测分析系统正在运行。科研人员通过屏幕进行害虫防治研究。
“传统方式需保管员随机选取1公斤粮样进行筛虫操作,利用害虫与粮食的尺寸差异筛出害虫,效率极低。”成都储藏院虫霉助理研究员马一铭告诉记者。如今,AI虫情监测分析系统的应用大大改善了这一模式。通过自动巡检、智能识别害虫,保管员无需进仓就能实时掌握粮面虫情。
此外,成都储藏院还藏有一系列“接地气”的研发成果,如为减少粉尘所研制的粮食样品自动分样器、可通过数据库对比快速识别霉变颗粒等的粮食不完善粒检测仪等,这些技术与仪器已广泛应用于粮库仓储环节,让粮食检测更精准、更高效。
“我们研发的每一项技术,都要能解决一线的真问题。”成都储藏院党委书记、总经理兰盛斌表示,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下,“藏粮于技”正让新时代大国粮仓焕发新活力。
近年来,中国农村种粮大户巫志祥的种粮模式发生了质变。他现在已经陆续承包了约2000亩土地,在高标准农田上种植水稻。灌区自动化闸门覆盖整个田区,远处的植保无人机轰隆作响。
“以前种粮哪有这光景?”巫志祥回忆道。“2010年刚承包土地时,田块零散、交通不便,插秧、收割主要靠人工,200亩地要10个人忙半个月。”现在,小田整合为连片大田,育秧有智能育秧棚控温控湿,插秧用高速插秧机,打药用无人机精准喷洒。
巫志祥的种粮底气,来自科研助力。他每年会划出200亩试验田,与高校合作试种几十个新品种。其中“品香优秱珍”和“川种优3607”两个品种,不仅亩产高,米质还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
在粮食只符合质量标准时,中储粮眉山直属库就会采购。“如今有了线上预约通道,送粮不用现场排队了,而且结算及时,十分方便。”巫志祥表示。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当下越来越多“黑科技”也加速运用到粮食收储领域。在成都储藏院实验室里,AI虫情监测分析系统正在运行。科研人员通过屏幕进行害虫防治研究。
“传统方式需保管员随机选取1公斤粮样进行筛虫操作,利用害虫与粮食的尺寸差异筛出害虫,效率极低。”成都储藏院虫霉助理研究员马一铭告诉记者。如今,AI虫情监测分析系统的应用大大改善了这一模式。通过自动巡检、智能识别害虫,保管员无需进仓就能实时掌握粮面虫情。
此外,成都储藏院还藏有一系列“接地气”的研发成果,如为减少粉尘所研制的粮食样品自动分样器、可通过数据库对比快速识别霉变颗粒等的粮食不完善粒检测仪等,这些技术与仪器已广泛应用于粮库仓储环节,让粮食检测更精准、更高效。
“我们研发的每一项技术,都要能解决一线的真问题。”成都储藏院党委书记、总经理兰盛斌表示,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下,“藏粮于技”正让新时代大国粮仓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