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上市银行三季报披露了一个让人关注的问题,即净息差虽然已经初步企稳,但长期收窄的趋势依然未改变。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1.42%,较去年同期下降0.12个百分点;六大国有行净息差区间仅为1.20%-1.68%。这意味着银行仍面临长期收窄的“紧箍咒”。
其中,零售贷款不良率持续攀升,部分股份制银行营收与利润增速分化明显。这使得人们开始质疑,净息差短期的企稳是否仅是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短期阵痛,而还是长期挑战的必然面临的问题。 Zero-sum 的竞争力和对公贷款加权利率下降也导致了息差空间的持续被挤压。
对于此类问题的答案是,零售业务风险的暴露具有滞后性,2023-2024年的信贷扩张在今年进入风险释放期。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4.5%)低于消费支出增速(5.3%),直接削弱了偿债能力。
为了应对短期风险,银行纷纷加大处置力度,并通过优化存款结构、下调挂牌利率等方式压降负债成本。六大国有行净息差虽同比仍有下降,但降幅已收窄至8-21个基点。邮储银行以1.68%的息差水平保持行业领先。
然而,对于长期问题的解决,银行需要建立动态风控体系,并要有短期处置的魄力,更要有长期防控的耐心。
其中,零售贷款不良率持续攀升,部分股份制银行营收与利润增速分化明显。这使得人们开始质疑,净息差短期的企稳是否仅是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短期阵痛,而还是长期挑战的必然面临的问题。 Zero-sum 的竞争力和对公贷款加权利率下降也导致了息差空间的持续被挤压。
对于此类问题的答案是,零售业务风险的暴露具有滞后性,2023-2024年的信贷扩张在今年进入风险释放期。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4.5%)低于消费支出增速(5.3%),直接削弱了偿债能力。
为了应对短期风险,银行纷纷加大处置力度,并通过优化存款结构、下调挂牌利率等方式压降负债成本。六大国有行净息差虽同比仍有下降,但降幅已收窄至8-21个基点。邮储银行以1.68%的息差水平保持行业领先。
然而,对于长期问题的解决,银行需要建立动态风控体系,并要有短期处置的魄力,更要有长期防控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