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具有“节点意义”的一年。中国工业制造业低碳转型进展和未来发展趋势在此节点被回顾并思考,这对于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工业制造业又是高能耗和高排放行业,因此如何把脱碳的挑战和压力转化为增长机遇,并通过增加产业“含绿量”提升经济的“含金量”,这是工业企业面临且必须回答的问题。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自2022年启动了年度“中国企业双碳行动力调研”项目,以跟踪和观察中国企业双碳行动进展。今年调研采取营业规模和行业影响力为标准,筛选了工业制造业的样本企业133家,其中覆盖了钢铁、有色、建材、汽车、纺织服装、化工、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代表性企业。
调研结果显示,工业制造业企业双碳行动力大幅提升,大分60分(百分制)及以上的企业有25家,这远超去年的数量(13家),在得分TOP50的企业中,有37家企业得分比去年有所提升。这些公司的气候雄心落地需要系统的规划,包括对政策、标准和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2025年是“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节点之一,并且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20周年。从此节点上回望中国工业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进展,思考“未来工业”的发展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设定宏观层面的政策目标和推动工业企业减少排放、降低能耗。自“3060”重大宣示提出后,中国逐步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构建双碳政策体系。
202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提出要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碳排放双控成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指挥棒”。
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碳壁垒”。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新电池法等区域性气候规则体系出台后,碳排放正式成为企业不得不考虑的成本。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组与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绿色发展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蓝皮书(2025年)》认为,欧美绿色贸易壁垒加速升级,头部企业三年内需投入至少8%的营收用于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工业制造业属于高能耗和高排放行业,碳减排压力巨大。另一方面,工业企业的上下游链条长且复杂,工业企业的碳减排无法脱离整个经济社会系统,需要协同生态伙伴共同行动,这是工业企业减碳遇到的最大挑战。
有鉴于此,在第28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上,部分国家和行业协会联合发起了“工业转型加速器”计划(Industrial Transition Accelerator,ITA),希望整合政府、行业、金融、技术等多方力量,合力推动钢铁、铝、水泥、化工等高排放行业加速脱碳。
本年度调研中,有61家企业年度环保投入超过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8家。调研企业中,万元营收平均环保投入金额为87.3元。在对供应商赋能方面,48.1%的调研企业对供应商减碳赋能,比去年提升9.3个百分点。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标志着绿色转型迈入全面发力关键期。
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工业制造业又是高能耗和高排放行业,因此如何把脱碳的挑战和压力转化为增长机遇,并通过增加产业“含绿量”提升经济的“含金量”,这是工业企业面临且必须回答的问题。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自2022年启动了年度“中国企业双碳行动力调研”项目,以跟踪和观察中国企业双碳行动进展。今年调研采取营业规模和行业影响力为标准,筛选了工业制造业的样本企业133家,其中覆盖了钢铁、有色、建材、汽车、纺织服装、化工、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等代表性企业。
调研结果显示,工业制造业企业双碳行动力大幅提升,大分60分(百分制)及以上的企业有25家,这远超去年的数量(13家),在得分TOP50的企业中,有37家企业得分比去年有所提升。这些公司的气候雄心落地需要系统的规划,包括对政策、标准和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2025年是“碳达峰碳中和”重要节点之一,并且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20周年。从此节点上回望中国工业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的进展,思考“未来工业”的发展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设定宏观层面的政策目标和推动工业企业减少排放、降低能耗。自“3060”重大宣示提出后,中国逐步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构建双碳政策体系。
202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提出要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等政策制度和管理机制,碳排放双控成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指挥棒”。
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碳壁垒”。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新电池法等区域性气候规则体系出台后,碳排放正式成为企业不得不考虑的成本。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组与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绿色发展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碳达峰碳中和蓝皮书(2025年)》认为,欧美绿色贸易壁垒加速升级,头部企业三年内需投入至少8%的营收用于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
工业制造业属于高能耗和高排放行业,碳减排压力巨大。另一方面,工业企业的上下游链条长且复杂,工业企业的碳减排无法脱离整个经济社会系统,需要协同生态伙伴共同行动,这是工业企业减碳遇到的最大挑战。
有鉴于此,在第28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上,部分国家和行业协会联合发起了“工业转型加速器”计划(Industrial Transition Accelerator,ITA),希望整合政府、行业、金融、技术等多方力量,合力推动钢铁、铝、水泥、化工等高排放行业加速脱碳。
本年度调研中,有61家企业年度环保投入超过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8家。调研企业中,万元营收平均环保投入金额为87.3元。在对供应商赋能方面,48.1%的调研企业对供应商减碳赋能,比去年提升9.3个百分点。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标志着绿色转型迈入全面发力关键期。